自媒体流量变现之殇

从免费到收费,这种盈利模式的改变是惊险一跳。而中国大多数自媒体在这一点,做的并不够好。

从电商网红到直播红人,从电竞主播到意见领袖,网红映射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营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网红作为“意见领袖”或者行业达人,以社交为突破口,将互联网品牌营销和消费者兴趣与痛点结合,打破传统商业与社交的界限,使消费者在社交互动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品牌植入。

按照传统媒体的标准,罗振宇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内容上乏善可陈,技术上相当粗糙,几乎达不到专业的播出标准。然而实际上,最终玩转社交媒体的是逻辑思维、吴晓波频道、高晓松等人,而不是传统品牌。大品牌不是没有钱,也不是没有团队,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他们愿意砸下重金。逻辑思维能做的,大品牌也一定能做,而且做的更精致、更专业,但为什么大品牌没能做起来呢?

因为大品牌的定位和基因都是根深蒂固的。只要是一个品牌,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务于某些产品,比如宝马的官网或者官微,消费者不用看就认定你说的什么都是为了卖宝马。对于社交媒体来说,最重要的是新鲜感,并且一直保持新鲜感。没有惊喜,没有新鲜感,就没有所谓的粉丝。

然而社交媒体追求新鲜感,对其来说既是保障同时也是障碍。新鲜感极大地妨碍了社交媒体的变现能力。

在吸引粉丝方面,自媒体有各自的招数。但是一旦面临流量变现,就会很困难。因为这又回到传统媒体的问题,你只要靠卖产品变现,产品就开始限制你,你就和那些大品牌没什么区别,卖一层产品就加一层限制。于是,殊途同归,他们也回到传统品牌面临的那个难题:没有想象空间,没有新鲜感。

漂亮的羽毛不等于飞翔的双翼。“红”意味着知名度,但是这还不够。将知名度转换为品牌,还需要跨越变现这道鸿沟。变现不能操之过急,透支粉丝的喜爱和信任是一个危险的游戏。如果想打造一个品牌,就必须先放弃对变现的渴望。流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喜欢你的内容。换句话说,懂你的客户才是获取流量的唯一方法。而这,还需要好好学习思考和谋划一番。